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此外,日军各部队之间、部队上下之间还往往缺乏高效的沟通机制,很多时候就连搬块砖都要死人,结果更是导致其反应迟钝,难以对新局势做出及时调整。
所以明明军部已经知晓共军的战争实力,内阁也有人认识到了共党的可怕之处,但他们就是拖着不愿告诉下面。
而那些中下层军官又哪里懂得这些,见到皇军伤亡“上千”之后,立马就跟点着了火似的,脑袋上绑根带子便要上去跟共军复仇雪恨。
然后复着复着居然就变成光打29军了,原本设想的赶走宋哲原并建立华北反赤政府的计划,也在无形之中变了味。
上头看重的是后者,下面却只想着欺负夏国军队泄愤,于是口口声声说要重视共军,实际能做到的却没有几个。
若不是现在日军还占着一个工业国的便宜,身后又有美国人向日本倾销钢铁、石油乃至棉花等原材料,土共还当真用不着怕他们,一群建立在腐朽体制上的渣滓而已,有什么好担心的。
话说回来,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,这次穆虎三直接下了军令状,哪怕伤亡超过两万,也必须拿下北平日军,然后至少守住此地一个月。
在这两个目标里面,前者其实还算好办,唯一的难点的就是时间,必须赶在敌人援军从津门等地赶来之前,彻底歼灭北平周边的日军,否则一旦局势僵持下去,初来乍到的红军很难在根基薄弱的华北平原扎稳脚跟。
至于后面那个就有点麻烦了,津门本就是渤海湾内的主要港口之一,以红军目前的火力是很难和海上巨舰的大口径重炮对拼的。
如果敌人在地面作战失败之后,不顾一切地炮轰津门,那么不仅红军只能收复一座废城,还得时刻面临敌军登陆的风险,更不用提这些重型火力对群众和部队造成的威胁。
当年的一二八抗战中,日本人就是仗着自己的飞机大炮对申海大肆破坏,无论军用工事还是民用建筑,基本不作任何识别就实施炮击和轰炸。
所以对于日寇的节操,土共从来是不抱任何指望的,除非真的将敌人彻底打疼打怕了,否则这些小鬼子压根就不可能正视夏国,也不会把夏国人的命当命。
在北平战胜日军还仅仅只是第一步,而现在红军要做的,就是踏踏实实地把这一步迈好了。
自从5号第一批部队赶到通州后,6号清晨红军正式接手通州县城,同时还不忘对华北驻屯军第2联队发动了伏击,集中使用的轻便火力,直接造成这支部队伤亡近半。
就连紧随其后赶来的第1联队,也在追击“通州溃敌”的途中再次遭遇埋伏,损失不小。
随即华北日军的注意力立马从北平城转移到了通州西北方向,所有人都在推测,共军主力很可能会从此袭来。
顾不上清缴29军的剩余残兵,接连损失两个联队之后,华北驻屯军司令部赶紧下令第20师团第39步兵旅团攻打通州,然后又马上将20师团剩下的第40步兵旅团调往北平。
但红军可不是只有从八达岭过来这一条路线,从晋东北老根据地翻越太行山脉,同样可以进入华北,而且这支山地奇兵刚一出现,便于6号深夜开始攻打北平的交通枢纽丰台。
上万人马的后勤补给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,之前日军在晋察战役中失利,他们总结的首要原因就是路途遥远,太过依赖于并不在自身掌握中的平绥线,以至于被共军抓住机会切断了后路。
所以这次日本人把交通线看得尤其重要,尤其是津门到北平的铁路。
甚至日军不惜减少往北平的派兵,也要在沿线维持重兵,这大概算是他们少有的从失败中获取到的教训。
但惯性思维也是可怕的,无论是日军战史,还是他们搜集到的共军案例,都少有脱离交通线的大规模战役。
因此他们也没想到,共军居然不仅敢于脱离铁路线,甚至连太行北部的两条传统路线,太行八径中的飞狐径和蒲阴径都没走。
当然不方便走了,这两条路不仅人员来往密集,容易走漏消息,而且终点都在保定附近。
别说日军了,就是果党都在此布设了大量探子,一旦发现共军出没,就必然会发出警报。
这些信息早就被土共的情报部门掌握到手,为了以防万一,红军只是在飞狐径和蒲阴径布置了佯兵,让敌人形成南线共军主力尚需不少时日才可到达的错觉。
至于真正的杀招,其实是直接从涞源县出发,穿过太行山直抵北平西南的房山,然后攻打丰台。
只要拿下了丰台,那么红军便可以依靠平绥铁路运输补给,甚至南北两线还可以形成有效的互动,合力夹击敌人。
至于最大的风险,则是如果不能及时攻克目标,那么南路纵队的处境无疑将会极其危险。
甚至按照最坏的预计,以遭殃军为首的果军还可能配合日军行动,沿平汉线北上对红军造成围攻之势。
那到时不仅连北平救不了,进入华北的红军也会自身